《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以就业为导向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来源:中国卫生信息管理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由信息科学与管理科学互相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群,本科和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各不相同。专科层次的医学院校主要侧重于培养医疗机构病案信息管理人员以及医院信息系统管理维护的低端技术人员[1]。我国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已有10多年的历史,截至2018年共有44所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2]。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福建省较早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3所院校之一,自从2010年招生以来,已向社会输送了6届共203名毕业生。文章以学生的就业为基础,分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2010—2018年的课程体系及其变化,对于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厘清专业知识脉络、构建贴近岗位工作的课程体系、引导就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013—2018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以医院为主(80人,占39.4%),其次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3人,占26.1%),再次为其他(36人,占17.7%),最后为医药、卫生信息及健康相关企业(22人,占10.8%),专升本(7人,占3.4%)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5人,占2.5%)。2014届毕业生医院就业人数最多(占72.0%),2018届毕业生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人数最多(占42.4%),2015—2017届毕业生在其他单位的就业较多。 表1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构成n(%)单位性质届 别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医院14(46.7)18(72.0)20(47.6)9(23.7)8(22.9)11(33.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13.3)4(16.0)4( 9.6)16(42.1)11(31.4)14(42.4)医药、卫生信息及健康相关企业5(16.7)1( 4.0)3( 7.1)3( 7.9)6(17.1)4(12.1)其他医疗卫生机构3(10.0)0( 0.0)1( 2.4)1( 2.6)0( 0.0)0( 0.0)专升本2( 6.7)0( 0.0)1( 2.4)0( 0.0)1( 2.9)3( 9.1)其他2( 6.7)2( 8.0)13(30.1)9(23.7)9(25.7)1( 3.0)合计30(100.0)25(100.0)42(100.0)38(100.0)35(100.0)33(100.0) 2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分析 课程设置及其结构关系是高等学校学生为达到培养目标所应当学习的基本内容的体现[3],而课程结构内部要素及其成分间的比例直接影响课程的结构和课程的实施,间接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4]。二者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经过了8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最初的人文社科、职业基础、专业能力、行业实践、其他5个模块到2018年的人文社科、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岗位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拓展6个模块,共3325学时(其中理论1240学时,实践2085学时,实践占学时数的62.7%)。其中,专业能力模块学时数占比最高(占35.1%),其次为人文社科和专业基础模块(占比均为18.9%),岗位实践模块占比最少(占5.5%),如表2所示。 3课程体系优化和原因分析 通过研究2010—2018年的课程体系发现,由于前3年专业设置还在摸索和探究阶段,结合学生的就业及实习反馈情况,开展多次人才需求调研与论证,不断对专业岗位能力进行梳理,改动较大。在历经2011年、2012年与2014年的3次动态调整之后,课程体系较为稳定。文章截取变动最大的年份和主要课程模块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 表2专业模块设置模 块 性质课程(门)学分学时数理论实践比例各模块学时数构成比(%)人文社科模块必修课7302951751.69︰1.0018.9专业基础模块必修课7343791752.17︰1.0018.9专业能力模块必修课13433633161.15︰1.0035.1岗位实践模块选修课242 01234- 5.5创新创业模块必修课411127 552.31︰1.0010.8能力拓展模块必修课4 6 761300.58︰1.0010.8 合 计37166124020851.00︰1.68100.0 3.1重视人文课程 人文社科模块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英语、公文写作与处理、医学人文学概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7部分组成。医学人文学概论开始并没有被列入课程模块。在学生的医院实习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差、服务意识淡薄、对患者缺乏尊重和关爱,且学生毕业生后多在医院社区工作,在病案管理和信息技术处理过程中,多承担指导和交流的义务,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加入了医学人文学概论,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文关怀。 表3 2010—2018年(部分年份)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变化课程模块 课程名称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人文社科模块医学人文学概论 0 03030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临床医学概要102102102153药物学基础 0 0 034高级语言程序设计1021026868专业能力课程模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30455151多媒体实用技术51686868计算机网络构建与管理 0858568数据库技术及应用10210210268网页设计与制作68686860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 0303045网络与信息安全 0303030医院统计 0303045医院管理 0 03030网页程序设计609090 0 3.2加强医学课程、减少程序设计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由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要、卫生统计与统计软件应用、临床医学概要、药物学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7部分组成;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主要由卫生信息管理概论、病案信息管理、国际疾病与手术分类和表3的相关课程组成。首先,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均以医院为主(医院实习共24周,病案室18周,信息科4周),通过与实习带教教师和毕业生的沟通交流,二者均反馈学生在校时对医学相关知识学习的深度不够,医学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且缺乏对医院管理流程的了解,统计学基础薄弱,不利于病案编码和疾病统计。因此,增加临床医学概要课时数,开设“药理学基础”“医院统计”“医院管理”等课程,且“医院统计”还申报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教改项目。其次,信息科大都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岗位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只能进行一般的常规计算机维修,且在医院就业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在信息科工作的经历。因此,适当减少或取消诸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网络程序设计等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的学时数,增加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多媒体使用技术等实用性较强课程的学时数。再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占25.62%),鉴于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就业所需,开设并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学时数。 3.3调整岗位实践课程 该模块由社会实践(34学时)和毕业实习(1200学时)两部分构成,课程时数并未发生变化。不同之处在于,前两届毕业生在实习结束时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以此作为毕业考核的成绩。从论文的质量来看,大多数学生论文的完成度不高,论文质量较低;从对学生的培养角度来看,高职高专学生应当以掌握实践技能操作水平为主;从学生的能力层次来看,以学术论文水平高低为主的考核对象应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不太适用于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因此,从2012级以后取消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考试。 3.4兼顾创新创业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 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主要由医学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卫生信息系统及应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和公选课等4部分组成,能力拓展模块则由军事课、形势与政策、志愿服务和安全教育等4部分组成,二者在2015年以前归属于其他模块。鉴于2014年后学生对企业就业和专升本需求的增加,将模块细分后,调整医学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原名为医学文件检索和管理)和卫生信息系统及应用的课程结构,增加公选课课程,丰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 4讨论与建议 4.1调整学时分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专科教育应该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讲授应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5]。因此,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与本科教育同质化,以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总体来看,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实践课程的比例依旧偏低(不到70%),专业课程的比例略高,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依然存在。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教学环节;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侧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6]。采取“教、 学、 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实践课占比。 4.2与时俱进,探索多形式课程体系改革模式 整体而言,经过8年多的探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已经初步构筑富有特色和侧重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以就业、职业标准、岗位实践需求为导向,以素质能力为本的原则,走产学相结合的道路。但是,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同模块之间的课程关联度不明显,课程知识内容在衔接上存在空白点,前期基础课和专业课在知识结构中仍处于平面式孤立点的状态,缺乏内容的横向扩展及纵向延伸;二是课程安排整体性考量不够,课程安排与课程管理不相适应,课程门数过多,学生很难系统掌握;三是专业课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略显陈旧,与医疗大数据时代所需人才类型不相适应。建议一方面重构理论知识体系与课程教学大纲,组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丰富实践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职业岗位能力需要为导向进行结构与内容的有机整合,建立教学大纲“三年一大改、一年一小改”的长效机制[7-8],另一方面围绕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需要,探索如“项目带动式”的课程体系构建,成立项目小组进行调研分析,确定以岗位核心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高职高专人才[9]。 4.3结合就业岗位与市场需求导向,明确课程体系建设 卫生信息管理的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卫生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从事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维护以及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就业定位为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健康服务与健康管理相关企业等。虽然6届毕业生的的首次就业率都为100%,但是也有一部分的毕业生去了与医疗健康服务无关的企业,平均就业对口率为82.3%,从侧面反映了该专业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就业岗位不清晰。综合这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大部分学生以医院和社区/乡镇卫生院从事医学档案管理工作为主),现有的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没有完全依据专业岗位需求来进行设置。建议坚持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核心能力保持一致性的原则,邀请医疗机构卫生信息管理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调整课程体系,优化精简相关课程。结合其病案信息管理、国际疾病与手术分类、卫生信息系统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核心课程,构建以病案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为辅助的金字塔式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科学立体化设计,使得课程之间统筹兼顾,合纵连横。 [1]万振环.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多课程融合卫生信息管理教学改革[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8,29(3):89-92 [2]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EB/OL].http://www.zjchina.org/mspMajorIndexAction.fo,2019-03-31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86 [4]张勇.文化·融合·多元:新工科建设的三重向度[J].重庆高教研究,2018,6(4):90-99 [5]张素萍,李峥,郭昌安,等.高职高专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9):85-88 [6]王秋红.浅谈高职高专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0):146-147 [7]于翠英.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改革对策要论[J].法制与社会,2014(8):231-232 [8]于双成,刘海杰,刘彬.医学方法学知识有助于医学创新能力的形成:基于专家与学生的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38-40 [9]王庭之.“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中的实践:来自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10(33):17-2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由信息科学与管理科学互相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群,本科和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各不相同。专科层次的医学院校主要侧重于培养医疗机构病案信息管理人员以及医院信息系统管理维护的低端技术人员[1]。我国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已有10多年的历史,截至2018年共有44所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2]。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福建省较早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3所院校之一,自从2010年招生以来,已向社会输送了6届共203名毕业生。文章以学生的就业为基础,分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2010—2018年的课程体系及其变化,对于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厘清专业知识脉络、构建贴近岗位工作的课程体系、引导就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毕业生的就业情况2013—2018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以医院为主(80人,占39.4%),其次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3人,占26.1%),再次为其他(36人,占17.7%),最后为医药、卫生信息及健康相关企业(22人,占10.8%),专升本(7人,占3.4%)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5人,占2.5%)。2014届毕业生医院就业人数最多(占72.0%),2018届毕业生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人数最多(占42.4%),2015—2017届毕业生在其他单位的就业较多。表1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构成n(%)单位性质届 别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医院14(46.7)18(72.0)20(47.6)9(23.7)8(22.9)11(33.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13.3)4(16.0)4( 9.6)16(42.1)11(31.4)14(42.4)医药、卫生信息及健康相关企业5(16.7)1( 4.0)3( 7.1)3( 7.9)6(17.1)4(12.1)其他医疗卫生机构3(10.0)0( 0.0)1( 2.4)1( 2.6)0( 0.0)0( 0.0)专升本2( 6.7)0( 0.0)1( 2.4)0( 0.0)1( 2.9)3( 9.1)其他2( 6.7)2( 8.0)13(30.1)9(23.7)9(25.7)1( 3.0)合计30(100.0)25(100.0)42(100.0)38(100.0)35(100.0)33(100.0)2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分析课程设置及其结构关系是高等学校学生为达到培养目标所应当学习的基本内容的体现[3],而课程结构内部要素及其成分间的比例直接影响课程的结构和课程的实施,间接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4]。二者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经过了8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最初的人文社科、职业基础、专业能力、行业实践、其他5个模块到2018年的人文社科、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岗位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拓展6个模块,共3325学时(其中理论1240学时,实践2085学时,实践占学时数的62.7%)。其中,专业能力模块学时数占比最高(占35.1%),其次为人文社科和专业基础模块(占比均为18.9%),岗位实践模块占比最少(占5.5%),如表2所示。3课程体系优化和原因分析通过研究2010—2018年的课程体系发现,由于前3年专业设置还在摸索和探究阶段,结合学生的就业及实习反馈情况,开展多次人才需求调研与论证,不断对专业岗位能力进行梳理,改动较大。在历经2011年、2012年与2014年的3次动态调整之后,课程体系较为稳定。文章截取变动最大的年份和主要课程模块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表2专业模块设置模 块 性质课程(门)学分学时数理论实践比例各模块学时数构成比(%)人文社科模块必修课7302951751.69︰1.0018.9专业基础模块必修课7343791752.17︰1.0018.9专业能力模块必修课13433633161.15︰1.0035.1岗位实践模块选修课242 01234- 5.5创新创业模块必修课411127 552.31︰1.0010.8能力拓展模块必修课4 6 761300.58︰1.0010.8 合 计37166124020851.00︰1.68100.03.1重视人文课程人文社科模块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英语、公文写作与处理、医学人文学概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7部分组成。医学人文学概论开始并没有被列入课程模块。在学生的医院实习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差、服务意识淡薄、对患者缺乏尊重和关爱,且学生毕业生后多在医院社区工作,在病案管理和信息技术处理过程中,多承担指导和交流的义务,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加入了医学人文学概论,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文关怀。表3 2010—2018年(部分年份)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变化课程模块 课程名称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人文社科模块医学人文学概论 0 03030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临床医学概要102102102153药物学基础 0 0 034高级语言程序设计1021026868专业能力课程模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30455151多媒体实用技术51686868计算机网络构建与管理 0858568数据库技术及应用10210210268网页设计与制作68686860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 0303045网络与信息安全 0303030医院统计 0303045医院管理 0 03030网页程序设计609090 03.2加强医学课程、减少程序设计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由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要、卫生统计与统计软件应用、临床医学概要、药物学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7部分组成;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主要由卫生信息管理概论、病案信息管理、国际疾病与手术分类和表3的相关课程组成。首先,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均以医院为主(医院实习共24周,病案室18周,信息科4周),通过与实习带教教师和毕业生的沟通交流,二者均反馈学生在校时对医学相关知识学习的深度不够,医学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且缺乏对医院管理流程的了解,统计学基础薄弱,不利于病案编码和疾病统计。因此,增加临床医学概要课时数,开设“药理学基础”“医院统计”“医院管理”等课程,且“医院统计”还申报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教改项目。其次,信息科大都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岗位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只能进行一般的常规计算机维修,且在医院就业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在信息科工作的经历。因此,适当减少或取消诸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网络程序设计等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的学时数,增加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多媒体使用技术等实用性较强课程的学时数。再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占25.62%),鉴于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就业所需,开设并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学时数。3.3调整岗位实践课程该模块由社会实践(34学时)和毕业实习(1200学时)两部分构成,课程时数并未发生变化。不同之处在于,前两届毕业生在实习结束时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以此作为毕业考核的成绩。从论文的质量来看,大多数学生论文的完成度不高,论文质量较低;从对学生的培养角度来看,高职高专学生应当以掌握实践技能操作水平为主;从学生的能力层次来看,以学术论文水平高低为主的考核对象应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不太适用于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因此,从2012级以后取消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考试。3.4兼顾创新创业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主要由医学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卫生信息系统及应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和公选课等4部分组成,能力拓展模块则由军事课、形势与政策、志愿服务和安全教育等4部分组成,二者在2015年以前归属于其他模块。鉴于2014年后学生对企业就业和专升本需求的增加,将模块细分后,调整医学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原名为医学文件检索和管理)和卫生信息系统及应用的课程结构,增加公选课课程,丰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4讨论与建议4.1调整学时分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专科教育应该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讲授应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5]。因此,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与本科教育同质化,以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总体来看,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实践课程的比例依旧偏低(不到70%),专业课程的比例略高,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依然存在。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教学环节;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侧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6]。采取“教、 学、 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实践课占比。4.2与时俱进,探索多形式课程体系改革模式整体而言,经过8年多的探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已经初步构筑富有特色和侧重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以就业、职业标准、岗位实践需求为导向,以素质能力为本的原则,走产学相结合的道路。但是,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同模块之间的课程关联度不明显,课程知识内容在衔接上存在空白点,前期基础课和专业课在知识结构中仍处于平面式孤立点的状态,缺乏内容的横向扩展及纵向延伸;二是课程安排整体性考量不够,课程安排与课程管理不相适应,课程门数过多,学生很难系统掌握;三是专业课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略显陈旧,与医疗大数据时代所需人才类型不相适应。建议一方面重构理论知识体系与课程教学大纲,组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丰富实践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职业岗位能力需要为导向进行结构与内容的有机整合,建立教学大纲“三年一大改、一年一小改”的长效机制[7-8],另一方面围绕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需要,探索如“项目带动式”的课程体系构建,成立项目小组进行调研分析,确定以岗位核心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高职高专人才[9]。4.3结合就业岗位与市场需求导向,明确课程体系建设卫生信息管理的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卫生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从事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维护以及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就业定位为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健康服务与健康管理相关企业等。虽然6届毕业生的的首次就业率都为100%,但是也有一部分的毕业生去了与医疗健康服务无关的企业,平均就业对口率为82.3%,从侧面反映了该专业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就业岗位不清晰。综合这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大部分学生以医院和社区/乡镇卫生院从事医学档案管理工作为主),现有的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没有完全依据专业岗位需求来进行设置。建议坚持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核心能力保持一致性的原则,邀请医疗机构卫生信息管理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调整课程体系,优化精简相关课程。结合其病案信息管理、国际疾病与手术分类、卫生信息系统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核心课程,构建以病案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为辅助的金字塔式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科学立体化设计,使得课程之间统筹兼顾,合纵连横。参考文献[1]万振环.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多课程融合卫生信息管理教学改革[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8,29(3):89-92[2]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EB/OL].http://www.zjchina.org/mspMajorIndexAction.fo,2019-03-31[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86[4]张勇.文化·融合·多元:新工科建设的三重向度[J].重庆高教研究,2018,6(4):90-99[5]张素萍,李峥,郭昌安,等.高职高专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9):85-88[6]王秋红.浅谈高职高专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0):146-147[7]于翠英.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改革对策要论[J].法制与社会,2014(8):231-232[8]于双成,刘海杰,刘彬.医学方法学知识有助于医学创新能力的形成:基于专家与学生的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38-40[9]王庭之.“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中的实践:来自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10(33):17-21

文章来源:中国卫生信息管理 网址: http://zgwsxxgl.400nongye.com/lunwen/itemid-18909.shtml


上一篇: 基于DRG付费机制下高等院校卫生信息管理综合实
下一篇: 体育论文_基于HFACS理论的自行车旅游风险识别研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