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新形势下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模式研究

 
来源:中国卫生信息管理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1 前言 为了加强专业的建设,我们通过调研、走访、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情况,加深对卫生信息化的理解,针对我校的专业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探索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充满可行性的特色专业建设模式和实践。 2 明确专业定位,突出特色教育 2.1 科学论证专业定位 由于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专业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专业定位没有很好的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无法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未形成统一的、针对岗位需求性的培养目标。不确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也造成了办学设备和师资等必要条件的缺失,影响到了专业的发展,难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开始了专业定位的论证,对多家开设有卫生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学校进行调研,了解其他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情况;深入多家卫生医疗机构调查,了解市场的需求情况;查阅大量的文献,了解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制定出了符合学校健康服务特色的专业定位,把适应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培养“熟悉医疗、掌握信息化知识、服务健康”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对办学思路、专业特色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就业等问题进行了调整。并聘请以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科主任戴越苏教授,解放军153医院的李卫东教授为主的校外专家对此进行指导和论证,确保专业定位科学、清晰、有效。使之既能适应河南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前瞻性,推动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2 突出特色教育 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需要,通过对知识体系、能力结构、教学单元以及课程体系等内容的探讨,制定出了以“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基本医学知识,病案管理、疾病与手术分类、卫生统计、数据库开发、程序设计和网络系统维护等技术,熟悉医院信息系统能为国家健康行业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医学知识为背景,计算机技术为工具,医院运营管理知识为保障,突出医疗信息技术特色[2];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健康服务意识,培养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 2.3 拓宽就业范围 在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的就业方向狭定在了医院的信息科和病案室。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本专业毕业生真正对口就业到医院信息科和病案室的学生却很少,医院对就业人员的学历要求较高,部分二级医院信息科工作人员基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高职高专类的学生在大的医院对口就业较难;在一些医疗信息发达地区三级医院的信息部门,人员也趋于饱和[1]。这样的设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选择,使就业范围变得比较狭隘。因而,在进行专业定位后,我们就积极进行市场需求调研,拓展就业范围。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出了专业就业岗位群,并根据职业资格的基本要求,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实行证课相融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取得相关的认证,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宣传,提高社会的认知度,对基层的卫生医疗机构,获取他们对专业的信任,使他们能够主动的接纳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还要对学生做好引导,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信任感;改变就业的观念,引导学生多元化择业,将就业的范围由原来医院的信息科和病案室,拓宽到更适合他们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医药企业、软件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增加就业机会。 3 构建卫生信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3.1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由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课程设置中就出现了多学科堆砌,专业特色不突出、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表面上课程涉及面非常广,实际上课程中偏重公共课、医学和计算机的理论课,实用性不强,各科联系不紧密,课程开设的顺序不科学;核心课程不明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为了构建出符合就业市场发展,紧跟学科发展动态,体现卫生信息特色的课程体系。我校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在吸收国内外优秀的课程体系和案例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结构,将课程分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实训课和选修课五个模块,注重各门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将医学、计算机科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把数字医院信息系统和病案信息管理作为特色课程,突出了卫生信息的学科特点。 3.2 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课程作为课程主线,不仅有专业课程的验证性实验,还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以学校为主体,实训基地为辅的方式进行。我专业目前有我校有8个公共实验室,2个专业实验室,基本能够完成计算机与信息管理方面的基础的实验项目;作为医学院校,临床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的设施十分齐全,完全能够承担基础的医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基础实践教学,还安排了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践项目,突出综合技能训练,这有利于学生跨专业的合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将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在一起,我们改变思路,革新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本学期对15级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采用校内理论学习,校外医院进行实训的方式教学,将实训教学安排在解放军153医院信息科开展,直接参与到医院信息科的日常管理和HΙS系统应用中。这种教学方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在一起,避免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3.3 采取课证相融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采取双证毕业制度,鼓励学生考取“医疗信息化办公高级应用师”“病案信息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相关证书。为此,本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把一些职业认证的内容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实行课证相融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学习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后,参加相关专业资格考试。资格认证的考取为就业奠定基础,增强就业竞争力。 4采用内培外联的方法,建立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目前我校虽然拥有一批专业师资,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来至计算机和工科专业,缺少医学和信息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教学中无法做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讲授的内容也缺乏学科间的联系,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对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十分的不利。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医学知识能力和素养,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我校采取内培外联、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个的技术、能力都过硬的师资队伍。 4.1 加强专职教师的培养 对青年教师,通过医院轮岗或学习进修的方式,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医学知识和医疗信息系统、病案信息管理的学习,逐步培养医学背景。深入实践工作第一线,深入学习先进的医疗信息系统和病案信息统计方法,了解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状态和需求,熟悉和掌握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获取卫生行业信息化应用的直接经验,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4.2 聘请专家指导 加强与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课或承担实践带教工作。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开设讲座,补充专业教师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聘请卫生信息管理领域的专家或高水平专业人才进行专业指导,共同参与专业建设,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培训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指导,以保证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这些努力争取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的、优秀的卫生信息管理教学团队。 5 结语 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起步较晚,还未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本研究主要是根据专业当前建设的情况,分析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走访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探索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专业建设模式。提出以“熟悉医疗、掌握信息、服务健康”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特色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模式,改革课程体系结构,打造特色课程,使专业建设与本地卫生信息化建设方向同步,努力探索出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充满可行性的专业建设模式。 1 前言 为了加强专业的建设,我们通过调研、走访、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情况,加深对卫生信息化的理解,针对我校的专业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探索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充满可行性的特色专业建设模式和实践。 2 明确专业定位,突出特色教育 2.1 科学论证专业定位 由于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专业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专业定位没有很好的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无法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未形成统一的、针对岗位需求性的培养目标。不确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也造成了办学设备和师资等必要条件的缺失,影响到了专业的发展,难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开始了专业定位的论证,对多家开设有卫生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学校进行调研,了解其他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情况;深入多家卫生医疗机构调查,了解市场的需求情况;查阅大量的文献,了解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制定出了符合学校健康服务特色的专业定位,把适应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培养“熟悉医疗、掌握信息化知识、服务健康”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对办学思路、专业特色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就业等问题进行了调整。并聘请以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科主任戴越苏教授,解放军153医院的李卫东教授为主的校外专家对此进行指导和论证,确保专业定位科学、清晰、有效。使之既能适应河南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前瞻性,推动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2 突出特色教育 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需要,通过对知识体系、能力结构、教学单元以及课程体系等内容的探讨,制定出了以“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基本医学知识,病案管理、疾病与手术分类、卫生统计、数据库开发、程序设计和网络系统维护等技术,熟悉医院信息系统能为国家健康行业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医学知识为背景,计算机技术为工具,医院运营管理知识为保障,突出医疗信息技术特色[2];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健康服务意识,培养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 2.3 拓宽就业范围 在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的就业方向狭定在了医院的信息科和病案室。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本专业毕业生真正对口就业到医院信息科和病案室的学生却很少,医院对就业人员的学历要求较高,部分二级医院信息科工作人员基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高职高专类的学生在大的医院对口就业较难;在一些医疗信息发达地区三级医院的信息部门,人员也趋于饱和[1]。这样的设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选择,使就业范围变得比较狭隘。因而,在进行专业定位后,我们就积极进行市场需求调研,拓展就业范围。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出了专业就业岗位群,并根据职业资格的基本要求,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实行证课相融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取得相关的认证,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宣传,提高社会的认知度,对基层的卫生医疗机构,获取他们对专业的信任,使他们能够主动的接纳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还要对学生做好引导,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信任感;改变就业的观念,引导学生多元化择业,将就业的范围由原来医院的信息科和病案室,拓宽到更适合他们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医药企业、软件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增加就业机会。 3 构建卫生信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3.1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由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课程设置中就出现了多学科堆砌,专业特色不突出、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表面上课程涉及面非常广,实际上课程中偏重公共课、医学和计算机的理论课,实用性不强,各科联系不紧密,课程开设的顺序不科学;核心课程不明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为了构建出符合就业市场发展,紧跟学科发展动态,体现卫生信息特色的课程体系。我校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在吸收国内外优秀的课程体系和案例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结构,将课程分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实训课和选修课五个模块,注重各门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将医学、计算机科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把数字医院信息系统和病案信息管理作为特色课程,突出了卫生信息的学科特点。 3.2 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课程作为课程主线,不仅有专业课程的验证性实验,还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以学校为主体,实训基地为辅的方式进行。我专业目前有我校有8个公共实验室,2个专业实验室,基本能够完成计算机与信息管理方面的基础的实验项目;作为医学院校,临床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的设施十分齐全,完全能够承担基础的医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基础实践教学,还安排了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践项目,突出综合技能训练,这有利于学生跨专业的合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将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在一起,我们改变思路,革新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本学期对15级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采用校内理论学习,校外医院进行实训的方式教学,将实训教学安排在解放军153医院信息科开展,直接参与到医院信息科的日常管理和HΙS系统应用中。这种教学方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在一起,避免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3.3 采取课证相融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采取双证毕业制度,鼓励学生考取“医疗信息化办公高级应用师”“病案信息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相关证书。为此,本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把一些职业认证的内容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实行课证相融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学习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后,参加相关专业资格考试。资格认证的考取为就业奠定基础,增强就业竞争力。 4采用内培外联的方法,建立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目前我校虽然拥有一批专业师资,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来至计算机和工科专业,缺少医学和信息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教学中无法做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讲授的内容也缺乏学科间的联系,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对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十分的不利。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医学知识能力和素养,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我校采取内培外联、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个的技术、能力都过硬的师资队伍。 4.1 加强专职教师的培养 对青年教师,通过医院轮岗或学习进修的方式,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医学知识和医疗信息系统、病案信息管理的学习,逐步培养医学背景。深入实践工作第一线,深入学习先进的医疗信息系统和病案信息统计方法,了解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状态和需求,熟悉和掌握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获取卫生行业信息化应用的直接经验,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4.2 聘请专家指导 加强与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课或承担实践带教工作。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开设讲座,补充专业教师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聘请卫生信息管理领域的专家或高水平专业人才进行专业指导,共同参与专业建设,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培训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指导,以保证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这些努力争取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的、优秀的卫生信息管理教学团队。 5 结语 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起步较晚,还未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本研究主要是根据专业当前建设的情况,分析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走访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探索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专业建设模式。提出以“熟悉医疗、掌握信息、服务健康”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特色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模式,改革课程体系结构,打造特色课程,使专业建设与本地卫生信息化建设方向同步,努力探索出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充满可行性的专业建设模式。

文章来源:中国卫生信息管理 网址: http://zgwsxxgl.400nongye.com/lunwen/itemid-18914.shtml


上一篇: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探索与
下一篇: 体育论文_基于HFACS理论的自行车旅游风险识别研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